如何看破星巴克中杯、大杯、超大杯的營銷邏輯

如果你去過星巴克,你一定知道星巴克是沒有“小杯”的,在這里“中杯”就是最小的。

如何看破星巴克中杯、大杯、超大杯的營銷邏輯

這可能與星爸爸“霍華德·舒爾茨(Howard Schultz)”不無關(guān)系。

星巴克誕生于美國西雅圖,最開始以販賣咖啡豆為主,直到時任漢默普拉斯特(咖啡機品牌)副總裁的霍華德·舒爾茨從紐約前往西雅圖探店后,一意孤行地放棄高薪工作,跳槽到當(dāng)時只有 4 間店規(guī)模的星巴克,擔(dān)任市場營銷總監(jiān)。直到去年的 6 月份,才從 CEO 位置上退任。

如何看破星巴克中杯、大杯、超大杯的營銷邏輯
△ 霍華德·舒爾茨(圖片來源于星巴克)

霍華德·舒爾茨在 1982 年加入星巴克,4 年后星巴克從主售咖啡豆的經(jīng)營模式,走上了“意式咖啡吧”的道路。

當(dāng)時“意式咖啡”對美國人民來說也是個新鮮物,為了要“意式”到底,與其他美式咖啡館形成品牌區(qū)隔,霍華德·舒爾茨欽定了“Short / Tall / Grande / Venti”作為杯型名稱。

  • Short、Tall 同英文中的“矮”、”高“;
  • Grande 即意大利文中的“巨大”的意思;
  • Venti 在意大利文中表示“20”,對應(yīng) 20 盎司的杯容量。
如何看破星巴克中杯、大杯、超大杯的營銷邏輯
△ 星巴克杯型設(shè)置(圖片來源于網(wǎng)絡(luò))

由于美國人胃口比較大,所以 Short 杯型逐漸下線,形成了以 Tall / Grande / Venti 為主的三種杯型。

那么問題來了:來到中國以后,這三種杯型沒有按照消費者習(xí)慣,順理成章地翻譯成“小/中/大”,而變成是“中/大/超大”。到底是為什么?

1、制造歧義,顯得與眾不同。

在星巴克還沒有這么普及,被廣泛接受的時候,“沒有小杯”的星巴克,也成了消費者們的新鮮事。

朋友之間、同事之間相互安利,提到星巴克總是會加上一句“哎你知道嗎,如果你去星巴克買咖啡的話,要記得他們沒有小杯,中杯就是最小的”。

如何看破星巴克中杯、大杯、超大杯的營銷邏輯
△ 圖片來源于知乎

隱隱地就透露出一種與眾不同的 B 格氣息。這也成了星巴克品牌文化的一個傳播記憶點。

連鎖奶茶店品牌“一點點”,他們家的“波霸”和“珍珠”也是異曲同工。在“一點點”紅起來之前,我們默認(rèn)的“珍珠奶茶”就應(yīng)該是像下圖的右邊這樣:

如何看破星巴克中杯、大杯、超大杯的營銷邏輯
△ 珍珠奶茶(左);波霸奶茶(右)

但“一點點”的點單員會不厭其煩地給你說一遍:“我們的珍珠是小顆的,大顆的才是波霸哦”。

故意制造歧義本身,就是給自己留了一個解釋的機會。經(jīng)過幾次提醒之后,你總會對如此獨樹一幟的品牌,形成深刻的印象。

2、提供問詢的機會,提高客單價。

你在星巴克的結(jié)賬臺,一定見到過這樣的杯型展示說明:

如何看破星巴克中杯、大杯、超大杯的營銷邏輯
△ 圖片來源于網(wǎng)絡(luò)

當(dāng)你決定好購買哪種飲品的時候,點單員一定會再向你解釋一遍“我們的中杯就是最小杯哦,你確定嗎”。每個顧客都要問一遍,浪費幾十秒的時間。

本來叫“小/中/大杯”就可以省事多了,可星巴克卻如此大費周章,不惜延長顧客排隊時間、占用結(jié)賬臺的黃金展示位。

事實是,點單員一句“你確定嗎?”,會讓消費者迅速產(chǎn)生自我懷疑,極有可能作出升杯的決定,這也意味著更高的客單價。

在門店銷售中,因為接待量有限,不擴充門店規(guī)模的前提下,想辦法提高客單價才能提高盈利空間。

所以在麥當(dāng)勞,點單員總會告訴你“配成套餐更劃算”;

如何看破星巴克中杯、大杯、超大杯的營銷邏輯
△ 圖片來源于麥當(dāng)勞

在奈雪的茶,茶與軟歐包總是絕配;

如何看破星巴克中杯、大杯、超大杯的營銷邏輯
△ 圖片來源于網(wǎng)絡(luò)

在星巴克,除了問你“還需不需要其他食物”,其員工向你解釋杯型的時候,已經(jīng)把這個邏輯玩了一遍。

與店員的一來一回中,就會讓你對本來已經(jīng)決定好的事情產(chǎn)生懷疑,然后聽從建議。

3、對比定價策略。

營銷市場有一個感知法則(Law of Perception):“市場不是產(chǎn)品的戰(zhàn)爭,而是感知的戰(zhàn)爭?!?/p>

在這么多印象標(biāo)簽中,品牌都會努力避免給消費者留下“不值得”的消費體驗,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復(fù)購率和口碑傳播。即便常年以“高大上”標(biāo)榜自己的星巴克也是如此。

花 ¥29 元買一個小杯拿鐵 or 中杯拿鐵,消費體驗是不同的。即便你已經(jīng)知道星巴克的中杯等同于”最小杯”,只是換了個說法,但后者還是讓我們心里舒坦了一點。

前段時間有篇關(guān)于星巴克的刷屏文章,提到星巴克售賣 22 元的依云礦泉水,主要是為了讓消費者感知到“你看,我連水都賣 22 元,30+ 元買杯咖啡并不貴吧?!?/p>

如何看破星巴克中杯、大杯、超大杯的營銷邏輯
△ 圖片來源于網(wǎng)絡(luò)

實際上在星巴克不同杯型之間,用戶對這種定價對比的感知會更加明顯和強烈。

結(jié)語

為什么不叫“小杯”要叫“中杯”,只是一個杯型的叫法,這些小細(xì)節(jié)往往容易被消費者和營銷人忽略。

大品牌看似不經(jīng)意的操作,其實背后都有一套邏輯在。

文:阿慕@首席品牌官(pinpaimima)

首席增長官CGO薦讀小紅書推廣

更多精彩,關(guān)注:增長黑客(GrowthHK.cn)

增長黑客(Growth Hacker)是依靠技術(shù)和數(shù)據(jù)來達(dá)成各種營銷目標(biāo)的新型團隊角色。從單線思維者時常忽略的角度和高度,梳理整合產(chǎn)品發(fā)展的因素,實現(xiàn)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帶來的有效增長…

本文經(jīng)授權(quán)發(fā)布,不代表增長黑客立場,如若轉(zhuǎn)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allfloridahomeinspectors.com/cgo/market/19967.html

(0)
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
上一篇 2019-04-17 22:16
下一篇 2019-04-17 23:06

增長黑客Growthhk.cn薦讀更多>>

發(fā)表回復(fù)

登錄后才能評論
特別提示:登陸使用搜索/分類/最新內(nèi)容推送等功能?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