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不久,雷軍帶來了自己的第四次年度演講。他演講的主題是“成長”,成長的背后,本質上是認知的突破。在認知突破同時,小米宣布了科技戰(zhàn)略的升級。
因為極致性價比,外界一直對小米有些誤讀,認為小米沒有核心技術。通過這次一系列新品和技術的發(fā)布,以及小米科技的戰(zhàn)略升級,你會發(fā)現:手機、汽車、家電、AI,哪一個詞匯也無法精準定義小米,因為其內核就是一家成長中的科技企業(yè)。
也正是因為科技這一內核,小米未來的想象空間無限大。
“成長”二字,無論用于認知、用于科技戰(zhàn)略,還是用于小米公司,都非常貼切。
「 01 」
科技是穿越產業(yè)周期的唯一武器
馬云創(chuàng)辦阿里巴巴的時候有一個夢想,就是公司可以活102年。百年企業(yè),在技術迭代越來越快的當下,可謂是一種奢望。
手機產業(yè)的領導者從摩托羅拉到諾基亞再到蘋果,三十年跨越了三個時代。
在中國,互聯網時代產生了BAT的格局;但到移動互聯網時代,無人阻擋字節(jié)跳動的風頭。
能讓一家企業(yè)穿越產業(yè)周期的,不是做什么形態(tài)的產品,而是與時俱進的科技內核。順應用戶需求的變化,才能不斷用技術創(chuàng)新滿足用戶需求。
微軟就是科技內核的典范。它曾是PC時代的巨頭,進入互聯網時代,踉蹌中沒跟上產業(yè)的節(jié)奏。但是其堅持對未來技術長期投資,在云計算時代重回舞臺,并在AI時代憑借對OpenAI的投資,再次站到產業(yè)巔峰。
近幾年,智能手機產業(yè)陷入低迷期,創(chuàng)新遇到了很大瓶頸。雖然各大品牌也在發(fā)布新品,但是用戶的換機熱情并不高。手機產業(yè)的頭部大廠,都在面對這個問題:從功能機到智能機的產業(yè)迭代基本完成,接下來如何憑借科技創(chuàng)新才有資格進入下一個周期?
很多企業(yè)在產業(yè)低迷期往往會收縮,甚至為了保命而砍掉研發(fā)。小米對于科技的態(tài)度一直都是——“堅定投資未來才能贏得未來”。
未來在哪?過去三年,小米邁過了一道重要的門坎:高端。
“大盤的量是在減,但是結構在變化,比如說高端在增長,折疊屏在逆勢增長?!?小米集團高級副總裁、手機部總裁曾學忠表示,三年高端探索,小米不僅在折疊屏上領跑行業(yè)風向,更重要的是通過三年實踐提升了認知,總結出一套高端方法論,這是可衡量、可復制、可拓展的。認知的提升,讓小米未來產品成功的概率大幅提高。
除了低迷,手機產業(yè)另一大特征就是“卷”,廠商發(fā)布會幾乎天天有,家家懟天懟地懟自己。其實產業(yè)今天的“卷”,就是在尋找下一個突破口。
折疊屏是小米押注的一個突破口:“現在價格很貴,規(guī)模不夠大,但我認為很快就將進入一個大爆發(fā)期。” 曾學忠認為通過折疊屏賽道突圍,拼的還是硬科技。
上一代產品小米引領了折疊屏的輕薄趨勢,這一代小米MIX Fold 3引領了“輕薄折疊+全面旗艦體驗”的新趨勢。當然,無短板的折疊背后,也是硬科技:創(chuàng)新的自研龍骨轉軸,得到17%空間的釋放;龍鱗纖維,抗沖擊的強度是微晶玻璃的36倍;電池+芯片+算法三合一,徹底解決了折疊屏的續(xù)航焦慮。
折疊屏是一個突破口,手機產業(yè)的下一個周期到底是怎樣的?其實今天沒有誰能精準預言,企業(yè)憑借的是對未來的遠見,以及通往未來旅程中不斷種下的科技種子。
“在未來可見的范圍內,手機仍然是最強的個人計算中心。”曾學忠認為手機形態(tài)可能會變,但依然會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與人保持最密切關系的終端產品,是全場景智能生活的控制中心,其內核就是算力的革命。
「 02 」
抓住未來的關鍵變量
雷軍在小米內部經常強調:要用十年的維度來看戰(zhàn)略,看到未來十年后的趨勢來確定今天該投入什么,組織該如何匹配。
對科技企業(yè)來說,不能只是被動應對和跟隨,要知道未來在哪,抓住產業(yè)發(fā)展的結構性變化、新一輪技術變革的新機遇。也就是說,面向未來抓住關鍵變量,才是科技企業(yè)成長的有效路徑。
小米2010年創(chuàng)業(yè)開始做手機,彼時手機正處于從功能機向智能機過渡的階段,有著巨大的創(chuàng)新空間。
2011年小米第一部手機落地,對標蘋果的性能但是價格便宜一半,市場為之沸騰了,自此開啟了智能手機中國軍團的狂飆時代。從千機大戰(zhàn)到華米OV格局的形成,中國企業(yè)在智能手機上的科技創(chuàng)新,走到了世界的最前沿。
后來我們看到,從2010到2020年,整個科技產業(yè)中創(chuàng)新最活躍、成果最顯著、與用戶關系最密切的,就是智能手機。
必須承認一個事實:小米作為一條“鯰魚”,激活了智能手機的創(chuàng)新,加速了智能手機的普及,從另一個角度看,也加速了移動互聯網應用的普及。
2014年小米開始了IoT布局。那時候,產業(yè)界對于IoT這個詞并不陌生,也認可這是未來的趨勢,但是行業(yè)內沒有成功的產品,沒有成熟的模式,更談不上產業(yè)規(guī)模。說白了,需要探路者和開路者。
小米以生態(tài)鏈的模式,通過投資+全方位賦能的方式,重新定義了一個又一個品類,空氣凈化器、智能手環(huán)、凈水機、掃地機器人、電動滑板車、電飯煲、路由器、電視機……
截至2022年年底,小米生態(tài)鏈整體年營收過20億元的公司有5家;營收過10億元的公司有6家。華米科技、云米科技、石頭科技、九號機器人、德爾瑪、8H等先后完成了上市。
如今,小米構建起了全球最大的消費級AIoT平臺。你會發(fā)現,產業(yè)端十年發(fā)生巨變,智能家居產業(yè)逐步成熟,玩家眾多。用戶端更是天翻地覆,家的智能化一步一步實現了。
兩年前,雷軍決定造車,并且上來就提出“十年投入100億美元”。有人覺得他是在趕風口,其實不然。
對于現代家庭而言,“家”這一固定空間和“車”這個移動空間,構成了日常生活的主要場景。人對應手機,家對應IoT,車對應移動空間。
移動空間不僅是造車、賣車,更是移動空間中的一切場景,這里面有著巨大的創(chuàng)新空間,是科技企業(yè)必爭的高地?;蛘哒f,如果不參與造車,未來十年就不能走在科技的最前沿。
所以,造車這件事對于小米而言,有著更為底層和深度的價值,補全小米“人、車、家”全場景智能生態(tài)的最后一環(huán),小米將成為全球唯一一家實現手機、汽車、AIoT完整自研布局的科技公司。
看到這里,似乎也就明白了,小米“兩個長期”的科技理念:選擇對人類文明有長期價值的技術領域——人車家,堅持長期持續(xù)投入——長賽道。
抓住關鍵變量,投未來,有幾個好處。第一,在關鍵點卡位,不僅可以更精準地洞察趨勢變化,甚至可以是引領變化,成為未來的定義者;第二,做未來趨勢產品需要大投入、長期投入,比如做高端手機、做汽車,大投入就能吸引產業(yè)中最優(yōu)秀的人才。只有聚攏這些頂尖人才,才能深耕底層技術,帶來深遠的變化;第三,做面向未來的產品,才能讓科技與企業(yè)共同成長,競爭壁壘不斷增高增厚。
「 03 」
AI魔法棒,內外都要點一點
基于13年的創(chuàng)新實踐,以及認知的升級,雷軍寫下了這個創(chuàng)新公式:(軟件×硬件)??。
其中,軟硬深度融合,是小米為用戶提供獨特體驗的根本保證,是基本盤。而將AI放在次方的位置,說明AI是最大的變量,如同魔法棒可以點石成金。
“未來的關鍵變量是AI大模型。未來人、車、家三個場景互聯互通,AI可能帶來革命性的體驗?!痹鴮W忠強調。
事實上,人(手機)、車、家(智能家居),這三條賽道都處于一個重大產業(yè)升級期。
智能手機進入瓶頸期,5G帶來的革命性變化沒有體現出來。曾學忠認為AI會觸發(fā)手機的革命性變化。3G、4G時代,智能手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,而未來AI讓手機更懂你,能感知用戶的所思所想,幫用戶做預判、做決策,這將是一個大跨越,也將重新激發(fā)用戶的換機熱情。
智能家居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,今天更多的電器已經互聯互通,實現了智能控制。未來,AI賦能,智能家居也將以人為中心提供一系列智能化的、主動的服務。
車更不必贅述,當下正處于一個快速智能化的過程中,智能駕駛、智能座艙、智能電動,未來隨著這些技術的成熟,汽車將以全新的形態(tài)融入我們的生活。
業(yè)界流行一句話:大模型會把所有的行業(yè)重新做一遍。
“AI是未來的生產力,必須、也必然要全面賦能;AI是最關鍵的一個變量,也是小米長期持續(xù)投入的底層賽道之一?!崩总姳硎?。
2016年AlphaGo橫空出世,小米就開始布局AI。當時拍攝是小米手機的重中之重,所以AI的切入點與產品規(guī)劃相契合,從視覺開始。發(fā)展到今年4月,又組建了大模型團隊,7年時間6次擴展,小米人工智能團隊已經有3000多人。
最重要的是,小米AI堅持全棧自研的技術路線,目前已經覆蓋了視覺、聲學、語音、NLP、知識圖譜、機器學習、大模型、多模態(tài)等眾多方向,很多技術都達到了業(yè)內一流或領先水平。
全棧自研,這條路長且難,但也只有長期投入對用戶具有長期價值的領域,才能成為一家真正的科技創(chuàng)新企業(yè)。
AI將給小米人、車、家不同賽道的產品帶來跨越式的進化,這是外在的體現。AI這個魔法棒,對企業(yè)內部運營也有著巨大的魔力。
“除了我們的產品賦能,還會全面賦能我們的研發(fā)、生產、應用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,AI會產生非常重要的作用?!?小米集團AI實驗室主任王斌透露,MiLM-1.3B系列模型在公司內部已經開源,各個部門都在嘗試與場景結合來提升工作效率。
效率,是一家企業(yè)的核心競爭力。小米為什么在智能制造投入上如此堅決?因為在制造的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提升效率,就能拉開與競爭對手的距離。今天看,智能制造已經成為小米的核心優(yōu)勢之一。
(軟件×硬件)?? 這個公式,體現了小米認知的高度:AI對于未來,不是加法,不是乘法,而是指數級的變化。所以,小米今天不是說說AI,也不是簡單地+AI,而是在用AI這個魔法棒,在公司內外的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點一點,這將產生次方級的裂變。
「 04 」
認知引領,成長的科技、成長的企業(yè)
很多企業(yè)都說自己是科技企業(yè)。什么是真正的科技企業(yè)?為夢想而窒息,為生存而搖擺,為名頭而炫技,為模式貼標簽,這些都算不上真正的科技企業(yè)。
小米科技戰(zhàn)略升級,最大的亮點在于認知的升級,對科技的價值、科技的實現、科技的成長,有一套方法論,總結來看是一個原點、兩個長期、四條路徑。
“人是科技的原點,小米的科技探索,不僅要對人類現在的生活有價值,更要對人類未來的創(chuàng)造、進步和發(fā)展有價值?!崩总娬f。
兩個長期是“長期價值”和“長期投入”。
四條路徑是深耕底層技術,長期持續(xù)投入,軟硬件深度融合,AI全面賦能。
從小米科技戰(zhàn)略升級中,可以看到“成長”兩個字。
科技不是隨口說說,不是標簽。而且,今天的科技不能贏得未來。所以,真正的科技企業(yè),要務實,要漸進,要落地??萍?,是成長的科技,不是某個節(jié)點上的科技。
首先是務實,小米的科技是從用戶體驗、場景出發(fā)??萍计髽I(yè)最重要一點是要形成技術與市場的閉環(huán),所以需求驅動為科技指明了發(fā)展的方向。
小米以前非常追求性能,與蘋果對標也常常是各種指標的對比。隨著認知的提升,小米將體驗放到了第一位。具體而言,將體驗分層,拆解為19個子項、266個小項,一個一個跟蘋果對比。從性能到體驗的轉變,是小米的成長,也體現出小米升級的科技戰(zhàn)略更加務實。
其次是漸進?!拔艺J為,小米的技術體系是生長出來?!?小米集團手機部副總裁、機器人實驗部總經理許多認為,先做一個產品出來,做好交付后有余力做預研,洞察趨勢,然后把周期拉長做規(guī)劃,慢慢就有了更高質量的交付,更長周期的預研、洞察、規(guī)劃。小米今天手中握有全球授權專利數超3.2萬件,就是這樣慢慢長出來的。
底層技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比如芯片,不可或缺,但是如是盲目進入容易把企業(yè)拖入泥潭,這非常考驗企業(yè)的耐心、決心和眼光。小米做芯片不是從創(chuàng)業(yè)第一天就開始做,也不是一上來就做SOC,而是從改進用戶的角度切入,一點點攻破,并向著更深的底層邁進。
第三是落地。有目標,還要有路徑。小米面向未來十年,規(guī)劃了核心技術研發(fā)的12個技術領域,涉及5G移動通信技術、大數據、云計算及人工智能。同時基于智能制造,進入機器人、無人工廠、智能電動汽車等,總體細分領域高達99項。這樣清晰的規(guī)劃,未來五年100億投資更加有的放矢,也更容易看到成果。
【結束語】
有成長,才有未來。
成長的認知,成長的科技,成長的企業(yè)。
正如雷軍發(fā)布會最后所述:一個全新的小米正在走向未來。
本文來自投稿,不代表增長黑客立場,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allfloridahomeinspectors.com/quan/10398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