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周六,中午約了一位朋友喝茶,他開了一家賣設計的貿易公司,主要賣意大利的產品設計稿。
我們自然要聊到陶瓷行業(yè)的設計市場。他告訴我說,今年他自己的意大利設計進口業(yè)務還可以,但本土設計公司的處境還是比較艱難,主要原因是,一般的二三線品牌做財務收縮,影響了在新產品研發(fā)上的投入。而一線品牌在引進設計稿方面,一是有自己的通路,二是對原創(chuàng)需求的量也不大。
為什么國內的陶企,包括頭部品牌始終對產品設計的事兒不那么上心?
首先是大多數老板不懂產品,也不愛學習、鉆研產品。而且,在這種背景下,主管產品的高管或者我們通常所說的產品經理,學歷也普遍不高,多為經驗型開發(fā)者。
其次,企業(yè)在小的時候,在創(chuàng)業(yè)的時候,老板普遍重視新產品開發(fā)。因為企業(yè)草創(chuàng)期,沒有什么品牌、渠道等資源可以依靠,只能靠一兩款創(chuàng)新的爆品獲得流量,甚至成功出圈,引客戶、建渠道。
而在繁榮時期,獲得產品創(chuàng)新驅動的企業(yè)快速做大之后,品牌、渠道成為支撐企業(yè)發(fā)展的主要資源。
經過三四十年的觀察,我們似乎已發(fā)現了這樣的規(guī)律。創(chuàng)新,總是小企業(yè)有熱情,而大企業(yè)看上去好像不怎么熱衷。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抱怨,甚至一些人由此得出結論,說行業(yè)是由創(chuàng)新型小企業(yè)推動的。
我朋友舉了個例子。他說,某日有同學托他幫忙在佛山買磚,但他最后也就在幾個預先框定的品牌總部挑選。佛山陶瓷品牌那么多,不可能家家都去看一下。
到終端更是如此。現在能在各個城市建專賣店的品牌越來越少。像紅星、居然,成都南富森、長沙喜盈門、西安大明宮這個級別的大賣場,瓷磚品牌的占比已大幅壓縮,通常只有十多個。
而這十多個品牌,通常會是馬可波羅、東鵬、蒙娜麗莎、諾貝爾、冠珠、歐神諾、簡一、金意陶,其次就是進口品牌,以及ICC、歐文萊、鷹牌2086等現代磚品牌。
把中高端市場終端品牌格局梳理出來,是為了揭示其背后這樣一個事實,即手上有好產品的“小而美”品牌在傳統主流渠道(大賣場)露出很艱難。
而在傳統大賣場的一線流量品牌,廠家最關心的是流量(規(guī)模),經銷商最關心的利潤,而消費者多為剛需,最關心的是價格。
因此,統一到流量品牌對產品的認知上,應該是質量好、設計好(有顏值),有品牌溢價(利潤)保障,但價格又實惠(合理)。
總之,未來,質優(yōu)價好(廉)才是終端剛需市場好產品的終極版。流量品牌的目標就是要有能力生產這樣的好產品。
我們接上前文講的流量品牌對開發(fā)新品的態(tài)度。與剛創(chuàng)業(yè)不久的小而美品牌老板一桿子插到底行事風格不同,大廠上一款新品在流程設置上就必須過五關斬六將。這其實也并不算通常人們病詬的大公司病,而是,公司一旦大了,試錯成本就高。
所以,我們看到,大廠上一款新品前后所需的時間,少則半年,多則一兩年。而這種低周轉,對產品設計公司來說,黃花菜已涼了N次了。但對大廠自己來說,就體現為一種穩(wěn)健的經營風格。
還有一點是,因為要做質優(yōu)價好(廉)的產品,所以,大廠和“小而美”品牌開發(fā)新品的邏輯關系也不一樣?!靶《馈逼放崎_發(fā)一款新品因為追求“不同”、原創(chuàng)、高級感和審美潮流,可能會追求極致的技術、工藝疊加,恨不得讓新品一次性把消費者的“五覺”系統(視覺、觸覺、聽覺、味覺、嗅覺)全部都征服了。
而大廠開發(fā)新品始終要站在成本的角度考慮消費者的接受度,不會走技術主義或審美主義路線,總是希望在產品功能與審美,工藝技術與成本之間達成平衡。
也正是這樣不同的開發(fā)邏輯,使得我們看到的創(chuàng)新經營活動普遍是,“小而美”拼命做產品創(chuàng)新,而大廠則拼命布渠道,做營銷,將創(chuàng)新成果轉換變現做到最大化。
疫情以來,我們每天打開手機,壞消息總是接踵而至,大家都幾乎已麻了。
上半年6家上市陶企公布業(yè)績預告,4家預虧。其中,帝歐家居(歐神諾)、蒙娜麗莎、四通股份、悅心健康(斯米克)虧損。東鵬控股微利1.05-1.35億元。只有科達制造預計凈利21-22億元。
再看上半年上市家居企業(yè),也是哀聲一片,28家企業(yè)合計虧損超57億。
下面的統計數字,則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到當下我們的經營究竟難在哪里。
截至目前,總計全國已有30家房企爆雷,房企的負債規(guī)模共近7萬億元。
而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是,2022年1-6月商品房銷售面積68923萬平方米,同比下降22.2%。房屋新開工面積66423萬平方米,下降34.4%。
一邊是中短期內住房裝修市場需求減少,一邊是當下各種要素成本增加。僅以天然氣為例,上半年價格速度可謂空前的。光恩平來了個五連漲。雖然目前廣東天然氣價回到4.2-4.75元/m3之間,這較往年氣價仍高出50%以上。
綜合看,因為氣價不同,各產區(qū)光生產成本上漲高達20-30%。
所以,今年公司經營的核心是降本增效。眼看各項生產要素成本都漲了,你是否可以通過調整OEM產線,讓氣價成本少漲點?疫情不止,業(yè)務員出不了差,如果視頻會議、視頻直播用順了,是不是既實現了對終端的實時管理,還節(jié)省了成本?以前,產線滿負荷運轉,甚至訂單多到要在外OEM的時候,學不了日本的精益化生產,現在自己的產線都用不完,是否可以有考慮開啟精益化生產?
今年4月份,我第一次去采訪法薩石英石的丁總,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點:一是他們很早就引進了日式精益化管理,員工辦公桌上的筆記本、鋼筆等所有內眼可見的物品都有收納歸位;二是今年投資的印度工廠,開年后因為疫情總部這邊派不出人去印度,但借助視頻會議等數字化溝通手段,印度工廠最后如期開工。
從感性角度看,企業(yè)都要追求高毛利率。而通過精益化、數字化等管理手段降本增效,結果就可提高毛利率。
5月19日,馬可波羅A股上市招股說明書首次公開。當天,招股書披露2019、2020、2021三年其主營業(yè)務毛利率分別為47.11%、43.80%和43.09%。
而反觀2021年已上市陶企蒙娜麗莎、東鵬控股,毛利率分別僅為29.2%、29.57%,下降5.2%和2.84%。
由此,馬可波羅是否就值得全行業(yè)學習?或者說,我們最該學習的是他們的哪個方面?
因為馬可波羅提交的是首份招股說明書,我們估且不去分析、評判它的毛利率,為何能高出行業(yè)平均水平10個點以上。
但就趨勢而言,未來流量品牌之間的競爭一定是低成本競爭,而不是低價競爭。其內在邏輯是,在低成本的支撐下,你賣128元/㎡的巖板不賺錢,我賣99元/㎡還有利潤。
所以,表揚馬可波羅毛利率、凈利潤高,實際上是表揚其總成本控制的好。
研究證明,企業(yè)的毛利率與經營規(guī)模(市占率)通常是成反比的。
沃爾瑪把美國零售20%的毛利率降到15% ,成為了行業(yè)老大;Costco再降到11% ,又成為行業(yè)第一;亞馬遜再降到 7% ,創(chuàng)始人貝索斯最后就成為世界首富。到目前為止,亞馬遜也是全球市值僅次于蘋果的上市公司。
很多人都知道貝索斯為亞馬遜設計了一個“增長飛輪”,其核心驅動模型是:低成本結構→更低價格→更好客戶體驗→更多流量→更優(yōu)質供應商→更低成本結構。
貝索斯“增長飛輪”的底層邏輯就是,用戶的追求是不變的,即用最低價格購買最好的產品。

所以,我們如果主動降低毛利率,那客戶就一定會更多。當然,低成本不是坑蒙拐騙,偷工減料一一比如,當下為應對市場困難,就有陶企通過所謂的“低溫快燒”來降低成本,它最終犧牲的是產品質量。
今年,陶瓷行業(yè)頭部流量品牌都在實施降維打擊,實際上就是發(fā)動價格戰(zhàn),本質上即“我是品牌,質量保證,但我的價格可以比你還低”。
這看上去,不就是“增長飛輪”模型?現在關鍵是誰踩“飛輪”踩得專心,踩得快,踩得穩(wěn)。
按去年的統計,馬可波羅的市場占有率約3%、東鵬是2.14%,蒙娜麗莎2.21%,歐神諾1.64%。
理論上,這些一線流量品牌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。當然,它們全面進入低毛利率時代,我們也不必大驚小怪。
本文經授權發(fā)布,不代表增長黑客立場,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allfloridahomeinspectors.com/quan/73140.html